1642 words
8 minutes
第六章 物种及物种的形成与灭绝

一、物种及物种的形成#

Speciation event:生物演化及遗传变异固定的重要环节

变异#

  • 自然选择——固定有利变异,淘汰不利变异
  • 遗传漂变——随机固定(各种变异)
  • 中性选择——随机固定(中性的变异)

变异的产生——变异的积累和不均等传递——物种形成

微进化——物种形成——宏进化

  1. 是否有物种:

    属于分类学中的一个概念,自然界中的物种是连续的变异

  2. 什么是物种:

    要根据不同的场合

  3. 物种的不同的定义:

    a. 表征种的概念(形态或模式种):形态上相似的一类生物

    • 人为性很强,没有任何遗传学、发育背景
    • 没有一个一致公认的标准
    • 较为实用

    b. 生物种的概念(生殖隔离):有潜在的相互交配能力的自然种群,且后代可育

    • 科学性强,现较为流行的概念
    • 不能用于快速鉴定物种
    • 不适用于无性繁殖的物种及化石物种

    特殊例子:美国红狼,采其线粒体DNA进行鉴定

    c. 识别种的概念(间接的生殖隔离):共有一种交配信号(声音、形态、信息素)的生物

    • 适用于动物,且要求有课记录及识别的信号

    d. 生态种的概念:生存在相同的生态龛(niche)的个体之和

    • 解释同一物种的形态相似性,特殊生境的物种受到很强的自然选择
    • 平行演化(法国曼彻斯特灰白蛾)

    e. 系统发生种的概念

    • 不可分的、有别于其他分类阶元的生物集群,并且具有祖先和后裔的传承关系

    • 物种是具有共同祖先的最小单系类群

    • 对有性和无性都适用

    1. 物种的概括

      物种是一群生殖上不相互隔离、在某种生境中同一选择压力下形成的、具有相似形态学特征的生物个体总称,在宗谱线上代表有一定的分支

    2. 谱系

      由一个祖先(物种)所产生的所有后代(物种)及其相互关系

    3. 物种是如何产生的

      可遗传的变异:为物种形成提供原材料

      选择:影响物种形成的方向

      最根本的原因:生殖隔离

      生殖隔离是如何产生的?

    • 异域(allopathic)隔离(再分区成种事件)

      • 异域隔离后果:
        • 合子前隔离:(鹅掌秋)
          • 地理隔离
          • 时间隔离
          • 机械隔离:形态隔离,指的是生殖器或花器部分再形态上的差异而出现的隔离
          • 胚子隔离:即一个物种的精子或花粉不能被吸引到花珠
        • 合子后隔离:能交配、杂种不活、杂种不育、杂种体败坏、杂交后代不可育
          • 两个居群交配的后代存活力活生育力差,自然选择将加速生殖隔离
          • 分布区边缘物种及岛屿物种的分化
        • 周边(边缘)物种形成学说(类似于奠基者效应)
    • 连接域(parapatric)隔离(领域)

      • 分化的两个物种呈连续状分布
      • 但杂种带也许是异域隔离后两个种重新“会面”的结果
        • 杂交带的命运
          1. 可以一直存在
          2. 自然选择青睐选择强化合子前隔离的
      • 现实中很少
    • 同域隔离

      如果基因交换的生物学障碍出现在最初为随机交配的种群中,并且没有任何初始中应具备的空间隔离的话,物种形成就是同域的

      原理上说是可能的,但在现实中更少,主要存在于昆虫寄生动物

    • 对遗传隔离的原因、机制的解释:

      • 遗传隔离是遗传分化的“副产物”
      • 遗传隔离是自然选择下产生的,如果同一个物种两个居群交配的后代存活力或生育力差,自然选择将加速生殖隔离
      • 成种基因:造成遗传隔离的基因

二、物种形成#

  1. 渐进式:达尔文主义

  2. 突发式:Goldschmidt

    • 源于一些大的变化
  3. 爆发式:间断平衡学说

    • 物种形成“直线”分支式的
    • 新物种的形成多在“亲本”物种分布的周围形成

    弱点:缺少分子遗传证据

    物种产生的速度不均一:

    • 多数遗传物质的变异是一缓慢的过程,并不断积累
    • 环境的变化不可预测

三、物种的灭绝#

  • 定义:在过去的50年里,在野外再也未被发现的物种
  1. 灭绝的类型

    从谱系的角度

    • 真灭绝:一个谱系(lineage)的灭绝
    • 假灭绝:由于新物种产生而造成的

    从物种的角度

    • 全部灭绝:地球上任何地方均没有该物种的存在
    • 野外灭绝:人工饲养,但野外不存在
    • 局部灭绝:某个地区不存在,而其他地区存在
    • 亚种灭绝:一个物种中某(几)个亚种不存在
  2. 灭绝的原因

    • 内部:

      生物本身的特性决定——人类对其生境的破坏

    • 外部:

      生物生存所需要生境被破坏

      寄生生物

      高度特化的生物

      高度依赖昆虫传粉的植物,或具有特化结构的生物

  3. 灭绝的规模

    局部——小灭绝 全球——大灭绝

    地球上生物进化史五(六)次大灭绝

    • 二叠纪
    • 三叠纪
    • 白垩纪

课后思考#

生物为什么以物种的形式存在?或者从生物圈的角度说,物种存在的意义是什么?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?

  1. 物种间的生殖隔离保证了生物类型的稳定性 没有种间隔离的杂交会使得生物失去适应环境的能力

  2. 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物种是生态系统中能量和信息传递的单位

  3. 物种形成使生物界具备了多样性 生物生存环境具有变化性和异质性,生物的不连续性是对环境不连续性(异质性)的适应对策 物种形成也为新的生物类型提供了新的进化起点

物种的更替和种间关系的改变可以使生态系统适应变化的环境。

第六章 物种及物种的形成与灭绝
https://fuwari.vercel.app/posts/进化生物学/物种及物种的形成与灭绝/
Author
Duck
Published at
2024-10-21